导读:关于宝宝驱虫的问题,是家长们一直都比较关心的,肠道寄生虫会夺去宝宝的营养,所以家长们都希望早早的打掉它,但是两岁以前宝宝是没有必要驱虫的,因为此时宝宝肝脏发育尚不完全,而大多数驱虫药中都含有影响肝功能的成分,服用后会造成孩子的肝功能损害,引起转氨酶升高和厌食症。而且两岁以内的孩子吃外面的食物比较少,又一般都在家长的看护下活动,感染虫卵的概率也比较低,所以也没有多大驱虫的必要。两岁以下儿童防治肠道寄生虫病的最好方法就是注意生活卫生,切断接触虫卵的来源。
一、关于宝宝驱虫的误区
给孩子驱虫,大多数家长套用的是自己成长时代的经验,有的甚至把驱虫药宝塔糖当糖吃,可是到底孩子多大该驱虫,驱虫药怎么吃,许多家长还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。其实宝宝两岁前是没有必要驱虫的,除了驱虫药含有影响肝功能的成分,两岁前宝宝肝脏发育尚不齐全不宜服用外。两岁以内的宝宝感染虫卵的概率也是相对很低的。那么宝宝该几岁驱虫?怎样判断宝宝感染呢?
二、判断宝宝的感染信号
宝宝被虫子入侵后身体会发出什么信号呢?家长怎样判断宝宝肚子里是否有虫子呢?专家指出宝宝感染蛲虫、蛔虫和螩虫的原因及明显信号。
蛲虫:一般是因坐的地方不干净而交叉感染,感染后表现为烦躁、肛门瘙痒,而且在晚上八九点时瘙痒最为明显,所以孩子一般会经常用手抓挠肛门。
蛔虫:不干净的食物或沙土中藏有大量的蛔虫卵,孩子接触之后感染。常常表现为游走性肚子疼痛,时隐时现,并且在孩子饥饿的时候比较明显。
螩虫:跟厕所连着猪圈有关,或者吃了带螩虫卵的猪肉感染,近来已经比较少见。表现为急躁、吃得多体瘦,大便中有结片状如豆角梗的东西,是螩虫的蜕皮。
另外如果孩子经常挖鼻子,体重下降、面部和指甲有白斑、眼上有蓝斑也可能是有虫子的表现,这时家长可以带孩子到医院化验一下大便,以判断孩子是否正遭受虫子侵扰。
好妈淘妈妈团温馨提示:除了以上这些,如果宝宝夜间出现磨牙(缺钙也会引起麿牙)或是宝宝老是喜欢吃些稀奇古怪的线头、布条之类的,那么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了,宝宝可以已经出现肠道寄生虫了,如果你不想盲目使用驱虫药,那么可以拿些宝宝的大便到医院化验下即可排除。
三、最佳驱虫时间
针对坊间流行的“秋季是驱虫的最佳季节”的说法,从医学上看秋季驱虫并没有什么理论依据,而从临床观察来看,上半个月驱虫的效果比下半个月好。因为上半个月虫子随着肠道往上走,是头朝上的,服用驱虫药之后,驱虫药在往下走的过程中正好进入虫子的身体,虫子吸收得快,麻痹或死亡的速度也快。所以专家建议家长将为孩子驱虫的时间选在每个月的上旬。
四、在给孩子服药前应注意以下事项:
1.驱虫治疗前首先明确诊断,根据寄生虫的特点选择用药。
2.为使药物充分接触虫体,宜空腹服,同时不能吃消炎药,驱虫药中含有毒素,与消炎药相结合可能会发生化学反应,对健康不利。
3.多喝水,多吃含植物纤维素的食物。水和植物纤维能加强肠道蠕动,促进排便,及时把被药物杀死或麻痹的虫体连同粪便一起排出。含纤维素高的食物有谷类、坚果、新鲜蔬菜及水果。少吃油脂类食物。因为驱虫类药多为脂溶性药物,如果摄入过多油脂含量高的食物,可促使驱虫药在体内被吸收,既增加了对人体的毒性,又降低了疗效。
4.驱虫药本身无导泻作用,且孩子肠蠕动弱,不利于排出毒死的虫子及残余的药物,因此应根据孩子年龄大小、体质强弱,在服药数小时后吃一些缓泻药物,但要注意的是一旦有了腹泻的效果应立即停服。
5.大多数驱虫药需经肝脏分解代谢,对于两岁以上儿童来说,肝脏已经发育完全,适量用药不会产生不良反应。但两岁以下儿童的肝脏还在发育之中,驱虫药中所含的一种叫甲苯咪唑的物质会对孩子造成肝功能损害,一定要慎用。
6.有些寄生虫病不能单纯依赖服药治疗,如蛲虫常在肛门周围或直肠排卵,父母可在每晚的十一二点用手电照孩子肛门,如果看到有白色的成虫或虫卵,则可用棉花棒擦去,连续擦几天,可以不用吃药,也可以用中药百部煎汤外洗。
好妈淘妈妈团温馨提示:有的家长,一发现孩子面黄肌瘦、食欲不振,未经检查便认为有虫,盲目给孩子服驱虫药后不见虫体排出,又再服,以致影响了孩子的健康。其实只有在查了大便确定有虫卵时,才能给孩子服驱虫药,一般只服一次,不能连服,如史克肠虫清之类的驱虫药一般一年只服一次。